心態
接下來要談談投資人對於買進與賣出的一些心態。
越貴越喜歡
先說一個在股市中很奇怪的現象:大部分投資人在一檔股票高價的時候,會比低價的時候更喜歡它。例如,一檔股票10元的時候沒人理,但它漲到20元的時候突然很多人才開始搶著要買。
現在把股票市場換成菜市場。對於高麗菜,大家是漲開心還是跌開心?漲難過還是跌難過?除了菜農,大家應該都是漲難過、跌開心吧!為甚麼大家對股票跟高麗菜的態度會完全相反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在買高麗菜的時候,重點當然是放在買進,因此我們會想買物超所值的東西。至於股票,大家在買的時候,卻把重心放在賣出。大家可能心想「這檔股票很會漲!」,因此願意買進價格已經上漲的股票,並期待它會漲得更高讓自己賣掉。
我在關於反向投資這篇文章中說明過,大部分人在股市中是失敗的。因此,跟群眾做同樣的動作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在循環的極端。上面有提到,大部份投資人在買進時,不管有意或無意,心裡想的都是賣出。根據反向而行的原則,成功的投資人應該要跟他們相反──專注在買進。
讓我們回歸投資的本質,以一個股東的角度來思考。如果今天我們是投資開一間店,我們會關心的是店有沒有賺錢;而不是關心人家只願意用比較少錢買下我們的店。如果店的價格下降了,厲害的老闆甚至會考慮用低成本多開一些分店(也就是加碼投資)。
把買進看得隨便
就像上面所提過,我非常擔心把重點擺在賣出,會導致我們無形之中把買進看得比較隨便。在買進時多用心,堅持以很划算的價格買進股票,保留很大的安全邊際,會讓我們的投資安全很多。如果沒有在買進的時候這麼謹慎,錯誤的機率可能會上升,安全邊際也不夠大。這樣很容易導致虧損。如果我們在買進一檔股票時,心裡想的不是我買得好不好,而是在想賣出的問題。那我們一定要問問自己:「我現在是在追高嗎?」
雖然,股價超漲並不代表明天就會下跌。不過買在被高估的價格,就必須仰賴市場上更傻的傻瓜把價格拉到高估更多,我們才能安全下庄。這等於把投資的主動權拱手讓給市場。我們真的要指望靠這種方式來獲利嗎?為甚麼不買低估的股票呢?
相比起來,我覺得買進被低估的股票是低風險、高報酬、又讓我更安心的投資方法。這是因為,如果我買在低價,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市場總是會讓他回到合理價(前提是我們對價值的判斷是正確的)。這可不需要傻瓜來當替死鬼。可是如果期望股票從合理漲到高估,甚至從高估到高估更多,那真的需要有很好的運氣。投資當然有運氣成分,但如果我們完全靠運氣,那跟去賭場有甚麼差別?
價值投資者的賣出策略
再次強調,我說的是買進比賣出重要,不是說不賣。或許有些人以為,價值投資的原則是「只買不賣」。我認為這是個誤解。優秀的價值投資者一定都會有賣出股票的準則。
雖然巴菲特說過「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檔股票十年,那你連十分鐘都不應該持有」。但我認為這不是在說絕對不賣;而是在強調與本文一樣的重點:「謹慎買進」。巴菲特的話是想要表達,站在長期投資的立場,我們要仔細挑選、耐心等待機會,買進可以安心持有十年的股票。如果那檔股票沒有給我們這種信心,那為何要買呢?
因此,我認為價值投資者不會說「絕對不賣」。我們頂多說「盡量不賣」。簡單來說,我也會賣,不過只有在我自己明確規定的情況才賣。不會為了交易而交易,也不會單純因為價格漲跌多少就賣出。我認為只有根據基本面的制定的賣出策略才是合理的。合邏輯的賣出策略必然要考慮價格與價值的關係;而不是看現在股價與當初買進的成本(例如跌10%就停損、漲30%就停利)。賣出的唯一理由就是「現在的價格不值得繼續持有這檔股票」。有可能是股價大漲但獲利卻沒跟上、或是出現更好的機會,要把資金挪去買其他股票等等。
買進與賣出,都做得好當然是最棒的。我寫這篇的目的,只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太過專注於賣出,而忽略買進。僅此而已。並不是要大家亂賣。只要買得好,就不太需要擔心賣出的問題。但如果買得不好,就不是在投資;而是在賭會不會有更草率的人願意接過手中的炸彈。「會買進」是基本題;「會賣出」是加分題。如果連買進都做不好,那後面都不必談了。
因此,我們應該把時間跟精力用在買進之前,仔細研究、耐心等候、謹慎買進。而不是貿然買進後,再來想要怎麼賣出。上面提過,賣出相對於買進是更加不可控制的。關於賣出,我們只能被動地等待機會出現。賣在高價是好事,但並不重要,因為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身為價值投資者,我們能掌控的事情不多。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對股票的內在價值有個估計,然後以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的便宜價買進。接著就是耐心地持有,安靜地休息不要亂買賣。若價格遠高於其內在價值,就賣出。
結論
- 站在價值投資的角度,買進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賣出。
- 投資不只是要買好東西,而是要買物超所值的東西。
- 大部分投資人在一檔股票高價的時候,會比低價的時候更喜歡它。
- 把重點擺在賣出,會導致我們無形之中把買進看得比較隨便。
- 賣出的唯一理由就是「現在的價格不值得繼續持有這檔股票」。
Hi Aaron,
從您的文章來看似乎都沒有提到業外收益這塊,不知您在作價值評估的時候,這部分是否也列入考量呢?
謝謝。
Rick
讚讚
嗨Rick,感謝你的留言。我認為觀察業外投資的重點是「一次性」還是「可持續」的。舉例來說,如果是賣土地等等,土地賣一塊就少一塊,那這種業外收入,我認為不可以納入我們所估計的EPS。
如果是其他像是利息收入、投資其他獲利穩健的公司的現金股利等等,經過我們判斷後認為是常態性的,那就可以納入我們所估計的EPS,再去估計內在價值。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