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投資非常方便。透過網路,我們有非常多的市場可以選擇。除了台股以外,我們也有機會投資其他國家的股市、大宗商品(原油、黃金等等)等等標的。但是,太多選擇反而讓我們眼花撩亂。這篇要跟大家談的是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市場。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最近認賠賣出石油ETF,這是我投資有史以來最慘的一筆交易(不論百分比還是金額都是)。因此在沉痛之餘,也反省這次的投資決策。希望可以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有機會再寫一篇文章跟大家介紹我這筆失敗的投資經過。
選擇自己最能夠打敗的市場
首先要再次強調,如果想要自己主動投資,就應該把目標放在打敗大盤。否則就買進指數ETF來被動投資就好了。省時省力又可以獲得接近大盤的報酬率。相關討論請看我的其他文章:我的投資流程(上)、我的投資流程(下)、關於效率市場假說。
股市裡,大家都想要賺錢,因此打敗大盤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把目標放在打敗大盤,除了充實自己的投資能力之外,我們還必須要選擇最適合的戰場。我是一個偏向由下而上(bottom-up)的投資人,但是我也同意我們在投資前可以先決定要投入哪個市場。我們在選擇市場的時候,有兩個層面需要考慮:了解自己的優勢以及分析市場本身能不能被打敗。我們應該選擇的是我們有優勢、且比較有可能被打敗的市場。
自己的優勢
《打敗大盤的獲利公式》一書的作者Joel Greenblatt說:「你想要怎麼贏過老虎.伍茲(Tiger Woods)?答案是不要跟他比高爾夫球。」雖然,或許我們跟老虎.伍茲比籃球或下棋也贏不了他,但至少我們知道跟他比高爾夫球是穩輸的。當我們可以選擇時,應該要盡量選擇自己最強的戰場。雖然這樣也不一定就會贏,但是已經是對我們最有利的選擇了。
偶而會聽到有投資人會說「投資美股比較好,因為美國的好公司比台灣多很多」這類的話。沒錯,我完全相信,美國有深厚護城河的公司絕對比台灣多非常多。可是誰不知道美國好公司很多?全世界頂尖的投資人及法人機構多數都有投資美股。和這些法人、甚至是當地的散戶比起來,我們有何優勢?我們如何從中脫穎而出?
上述的論點也跟巴菲特所謂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的概念相通。我認為,能力圈的概念不只在選股時適用;在選擇市場時也應該要考慮到。也就是說,除了在選股時應該要選擇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股票,在選擇市場時也是一樣。
市場效率
關於效率市場假說的概念,可以先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關於效率市場假說。簡單來說,市場的「效率」指的就是股價往內在價值趨近的效率。在完全效率市場,每一檔股票的價格都剛好處於其內在價值,投資人沒有便宜可以撿。所以,沒有人可以打敗大盤。
一些經濟學家把效率市場假說奉為真理(每個市場都永遠完全有效率);大部分主動投資人則認為效率市場假說完全是屁話(市場完全無效率)。我個人對於效率市場價說的看法跟Howard Marks一樣:效率市場假說大部分時間正確;偶而才會出錯、讓投資人有機會可以打敗大盤。
我認為,如果想要打敗大盤,就應該在比較沒效率的市場裡嘗試。比較有效率的市場當然也會有機會可以讓我們打敗,只是這個機會比較罕見就是了。要注意的是,比較沒效率的市場,不代表一定就比較容易被打敗,而是投資人大贏或大輸的機率都比較高。因為在這種市場,股票的價格比較容易偏離其內在價值。這可能是我們打敗大盤的機會;但同時也可能是讓我們大賠的陷阱。這是因為,股價偏離價值,有可能是過低,也有可能是過高。因此我們必須有能力去估算公司的內在價值。這是一門非常非常大的學問。相關的討論可以參考:淺談股票評價模型:GGM與SPM。
那要怎麼判斷一個市場的效率的高低呢?我們先回顧效率市場假說的基本假設:
- 市場上的投資人都很聰明且理性,並樂於追逐獲利。
- 市場上的資訊都會快速地被所有投資人得知。
從這兩個基本假設來看,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為,越符合上述兩個假設的市場就越有效率。也就是說,投資人越理性、資訊散播越廣泛的市場,其效率越高。
我選擇的市場
我以四個我曾經操作或研究過的市場(台股、陸股、美股、大宗商品)為例,說明我如何用上述的概念來選擇要投資的市場。我先分別以我的優勢和市場效率,來把這四個市場排序:
- 我的優勢:台股 >> 陸股 > 美股 = 大宗商品
- 市場效率:大宗商品 > 美股 > 台股 > 陸股
首先解釋我對自己優勢的排序。這部分是非常主觀、非常個人的。住在台灣的我,最熟悉、最有優勢的當然是台股。而且我對於台股的優勢是遠大於其他所有市場的。至於陸股排在第二是因為畢竟中國大陸就在台灣旁邊,而且語言、文化也有相通之處。美股和大宗商品則是並列最後,因為我不認為我有任何的優勢。
至於市場效率的部分,上面提過可以從市場的理性及資訊散播程度來判斷。我認為大宗商品,例如原油、黃金等等,是最有效率的市場。這是因為,這些商品在全世界都大同小異,而且相關消息也都在全世界廣為傳播。很難有人能在這種市場裡面比其他人更有優勢。我認為第二有效率的是美股。美股作為全世界最大股市,一舉一動都被全世界投資人關注。而且美國股市主要都是各種法人在進行交易,散戶比較少。法人們當然也會做蠢事,但我認為跟散戶比起來,他們至少相對理性一點點。所以我認為美股的效率也是非常高的。
在台股,散戶的比例就大多了。我個人的觀察是,散戶們大多數是靠技術分析,甚至不靠任何分析來投資的。因此,我認為台股的效率低於上述兩者。至於中國大陸或許是因為股市比較年輕,散戶的投機程度是遠超台灣的。在我看來甚至已經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了。在大陸,如果我跟人家說我是價值投資者,大概會被笑死、被狠狠地鄙視。所以我認為陸股的效率甚至還低於台股。
我想要打敗大盤,所以我要選擇的是我有優勢、且被打敗的可能性較高(較沒效率)的市場。綜合以上所述,我選擇的市場的順位是:台股 > 陸股 > 美股 > 大宗商品。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排序,目的只是為了跟大家說明我選擇投資市場的邏輯。每個人的看法及優勢都不一樣,所以大家都應該自己試著排序。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市場,並在那個市場中成功打敗大盤!
結論
- 當我們可以選擇時,應該要盡量選擇自己最強的戰場。
- 如果想要打敗大盤,就應該在比較沒效率的市場裡嘗試。
- 我選擇的市場的順位是:台股 > 陸股 > 美股 > 大宗商品。
再請教:台股 、 陸股、 美股、 大宗商品之選擇有其優先次序,然就以此四項對投資組合而言,考量個人時間與能力,有必要再分散嗎? (不考慮高額資產風險分散)
讚讚
我自認為是屬於偏集中的投資人,目前持股五檔(都是台股),並且希望嚴格控制不要超過五檔。一方面可量就是你說的考慮到時間與能力,我認為分散到太多檔持股會讓我應付不暇。另一方面則是,如果有經過仔細的分析,且對自己選出的標的有一定信心的話,我覺得把錢拿來買心目中前幾名的股票比排名靠後的股票要划算得多。
不過未來如果有機會遇到其他市場的投資機會,我會拿來跟我台股的持股做比較。如果我真的認為它比我台股的投資還要好上不少,我也會考慮買進。不過如果只是差不多或者好一點,那我應該還是會投資台股。
另外提醒這個順序只是我個人現階段的順序。每個人的順序都可能跟我不同,應該要自己判斷。甚至我自己以後如果有機會多接觸其他市場,順序也有可能會改變。
讚Liked by 1 person
若你選擇的市場的順位是:台股 > 陸股 > 美股 > 大宗商品,請教為何你會赴對岸開戶投資陸股? 考量是甚麼?
讚讚
嗨你好,主要的考量有以下幾個:
1. 陸股畢竟是我第二名想要投資的市場,未來如果有機會,不排除會投資陸股。因為預期之後會非常忙,所以想說趁放假的時候比較有空,就先去開戶,順便旅遊。
2. 只是先開好戶,存了幾千人民幣來嘗試下單,還有支付寶可以用。目前本人投資組合除了現金以外100%都是台股。未來有需要再匯過去。
請多指教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