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資流程(下)

上集:我的投資流程(上)

等待便宜價

經過上一個步驟的篩選,現在名單內應該都可以稱得上是好公司了。接下來我們就必須等到適當的價格再出手。Charlie Munger說:「用合理的價格買進好公司,比用便宜的價格買進普通公司好很多。」如果你對於估算某檔股票的內在價值(也就是合理價)很有把握,那用合理價買進也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不是股神,就連股神都偶而會犯錯,更何況是我們。所以我認為還是盡量用便宜價來買進會比較好,這是為了要保留安全邊際(safety margin)。安全邊際就是留下一個容許我們犯錯的空間。例如說我們判斷一檔股票的合理價是100元,而我們在80元買進,這樣就算我們判斷錯誤,公司的合理價格應該是90元,也不至於賠錢。所以安全邊際越大越安全。也就是說,我們買的越便宜越好。更何況,如果用便宜價買進好公司才是最賺的!

估算合理價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個人通常就是用最簡單的本益比來算。我設定合理價為15倍本益比,也就是:合理價=EPS×15。至於EPS,我是用過去5年EPS的平均減一個標準差。平均與標準差的算法這裡不再贅述。

舉例:A公司過去五年的EPS分別是2、2.2、1.8、1、1.7元。試算其合理價。

  1. 過去5年的EPS平均是1.74,標準差是0.46。
  2. 所以EPS我取1.74-0.46=1.28元。
  3. 合理價=1.28×15=19.2元。

這個算法的意義是把EPS的波動性當作扣分的項目,波動越大扣越多分。我會這樣做是因為波動性越大代表越不穩定,也就是我越沒有把握預測之後的EPS。所以用這個方法就會篩選出較穩定的公司。可惜的是,喜歡成長股的投資人可能不適合用這個方法。

耐心持有

基本上,我是一個長線投資人。所以我認為投資時應該要耐心持有,不要亂賣。在買進一檔投資標的前,就必須想好操作策略。對於個股,我會希望盡量不要賣,能持有多久就多久。至於ETF,我通常不會預期我要永久持有,而是持有到停利點或市場過熱時就賣出。縱然是這種狀況,我持有的期間通常還是以年來計算的。

先談談股票的狀況。巴菲特說:「如果你不打算擁有一檔股票10年,那就連10分鐘都不要擁有。」如果條件允許,我也希望我所買進的股票可以不要賣出,盡可能長期持有。但是有三種狀況我會賣出:公司變壞、有更好的標的、急需用錢。首先是公司變壞。要注意的是股價下跌並不一定代表公司變壞。市場是不理性的,股價天天在變,可是公司的內在價值可不會天天變。所以當公司股價下跌時,我們必須要有能夠判斷公司是否變壞的能力。這部分就必須有上面提到的基本分析能力。如果公司遭遇短期利空,體質還是良好,但卻遭到市場錯殺。這時我們不僅不該賣,反而應該加碼買進打折的便宜好貨。

第二種狀況是有更好的標的。舉例來說,如果我持有的公司突然大漲,但是我並不預期它的獲利跟得上股價。這就會造成本益比過高。這時候我會考慮賣出,持有現金或轉入其他被低估的標的。不過大家要分清楚是真的遇到更好的標的,還是只是手癢想要換股交易。如果只是手癢,用這個藉口頻繁換股,那就變成是短線投機客了。最後要說的是急需用錢。這是非常糟糕的一個狀況。因為你可能會被迫把股票賣在低點,失去之後的獲利機會,並打亂整個投資計畫。所以再強調一次,只能用閒錢來投資。更多這方面的討論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買進好股票,長期持有,不要賣

除了個股以外,我也會投資一些被動ETF。這種時候我不會預期我要永遠持有。個股如果獲利與股價同步提升,本益比並未過高,股價的確有可能一去不回頭。但是我認為整個市場不太可能只漲不跌。所以投資ETF時,我通常會設定一個停利點,到了就賣出全部或部份。剩下的就隨著市場越來越熱時,慢慢賣出。

制定自己的投資流程

剛剛分享的是我自己的投資流程。雖然這套流程對我來說還蠻好用的,但是大家還是應該要根據自己的特質,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的方法。再次提醒紀律是很重要的。投資流程當然得可以隨著學習與一些新的感悟來不斷修正。不過應該要避免太頻繁的更改。頻繁進出就又變成在炒短線了。決定好的事就堅持到底,相信自己當初做的決策。

對投資人來說,理性是很重要的。該搞懂的就要去搞懂,沒有把握的就不要碰,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資金方面也是,最好不要過度運用財務槓桿。如果都抱著一絲僥倖來投資,就算讓你贏了一次兩次,總有一天還是會通通還回去。Charlie Munger說:「投資是很困難的,覺得投資容易的人都很蠢。」就連世界最頂尖的投資人都這麼說了,我們有甚麼資格覺得投資很容易呢?所以,在股市中千萬不要自負,要懂得謙卑。當我們得意忘形,就是我們賠錢的時候。

長期投資就像跑馬拉松,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在股市中要非常的有紀律。如果明明知道應該要怎麼做,可是卻因為一些心理因素,就是沒有辦法按照計畫走。那如果賠錢了,就不是輸給市場,是輸給自己。有紀律的投資不一定萬無一失,可是沒有紀律一定會失敗。

打敗大盤

以上說這麼多,可能大家會覺得太難了。可是我想說的是,如果要主動投資,就必須如此。這是因為,我相信績效可以長期打敗大盤的投資人非常非常少。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被動投資就是最好的策略。只要買進追蹤大盤的ETF後完全不操作,就可以取得幾乎等同於大盤的報酬率,並打敗很多人。如果要主動投資,就必須把目標放在打敗大盤,否則幹嘛浪費時間呢?既然想要打敗大盤,那就必須付出非常多的努力,不然憑甚麼呢?

最後附上一句值投資之父Benjamin Graham的話:「投資生手只要投入一點點的努力和展現一點點的能力,也能得到不錯的成果;但是要從這得來容易的成果更上一層樓,就需要非常努力不可,也不能只用一丁點的智慧。」雖然他所處的年代還沒有指數型投資,但是這句話卻完美地描述了我想傳達的意思。

共勉之。

結論

  • 投資很注重紀律
  • 我的投資流程:事前準備、選股、等待便宜價、耐心持有
  • 事前準備:知識、觀念、閒錢
  • 選股:根據產業與基本面找出好公司
  • 等待便宜價:預留安全邊際
  • 耐心持有:個股盡量不要賣,ETF持有到停利
  • 每個人都應該要根據自己的特質制定一套流程
  • 要打敗大盤,就必須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廣告

對「我的投資流程(下)」的一則回應

  1. 謝謝Aaron大的理性客觀分析,言淺意深,從自身經驗及學習提出個人觀點,對於價值投資人長期投資人來說,真的是有共勵共勉之力!:-)難得我們巴大投資群族的珮大,大力推薦你的部落格,確實是年輕沈穩有智慧的投資人。謝謝你!

  2. 謝謝Aaron大的理性客觀分析,言淺意深,從自身經驗及學習提出個人觀點,對於價值投資人長期投資人來說,真的是有共勵共勉之力!:-)難得我們巴大投資群族的珮大,大力推薦你的部落格,確實是年輕沈穩有智慧的投資人。謝謝你!

  3. 二修 說道:

    Baron大大:感謝你耐心繼續指導
    {因為淨值比的意義是在於公司的帳面價值。但是除了公司清算,我們並不會因為公司的帳面價值而有實質的獲利。}大大學理科 邏輯觀念超級清楚 令學工科的我深感佩服!若是觀念偏差 再大的努力 很可能賺不了大錢的
    ~資訊爆炸時代 如何過濾適合自己所需 消化後轉化成自己的內涵是當前重要之課題
    盼望大大繼續給小弟"啟蒙"喔
    二修 感謝你

  4. 二修 說道:

    Baron大大:感謝你耐心詳細指導 小弟資質較駑鈍 不太會變通 有時候會提問一些"另類"(古怪)問題 適巧大大專長在"設計"方面 另類提問也許可激發大大之創意 以正向思考或許"合作愉快"~不好意思"有人說我很臭屁" 或說"樂觀正向思考"
    合理價估算法很多 對於波動很大的景氣循環股有人用股價淨值比的方法***
    我今天看到二手屋開價1200萬***你會不出價就買嗎? 反之 你是賣方你也會等個好價位(高價)才賣啊!?除非你被錢所逼 也就是說"投資要用閒錢"***心法(觀念)比技術分析重要多了 其實過去我也花很多時間沉浸在技術書籍中 若觀念不正確 也是虧錢或做白工 感謝大大著重思考邏輯之啟發 第一次發表迴響比較不熟悉 幸好大大有mail告知
    二修 感謝你!

    • 哈哈其實只是用詞的問題,我對於設計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我是理科生)。不過你提的問題真的可以激發思考阿。感謝你。

      另外回應你的提到淨值比的評價方式:
      我認為淨值比算是「合理」的一種評價方式,但是對我來說並不是最好的。因為淨值比的意義是在於公司的帳面價值。但是除了公司清算,我們並不會因為公司的帳面價值而有實質的獲利。我們從持續經營的公司,獲得的應該是公司獲利能力。這部分就可以從EPS以及本益比來評價。至於有人會質疑說景氣循環股每年的獲利波動可能很大,用EPS及本益比來評價會失真。我完全同意這種說法,所以我從來不會只用一年的EPS或本益比來評價股價;而是會用5年甚至10年的平均再減一個標準差。因為我會把波動當作扣分。

      當然我不是說我不投資景氣循環股。如果景氣循環股經過我得評價方法後,我認為他在合理價以下的話,我都會考慮!

      歡迎繼續討論,哈哈!

  5. 二修 說道:

    BARON 版主你好:
    無意間闖進貴blog 有點"另類"的感覺~不是標榜技術分析之厲害
    更不是吹噓賺多少錢***
    而是闡述"持股之理念~由醞釀至誕生/成長/收成***過程之思考與取捨
    無私分享令人感動
    話說小弟去年也買了006205由2000點左右切入 抱到3000震盪就抱不住了***
    感謝版主分享006205/6207各半 中間將6207轉換為6205 這個理念很棒
    另外在合理價推估時 採"過去五年的EPS平均"小弟也曾使用過
    若用於2412之類沒有問題 但是用於景氣循環股(如2103)該如何修正呢?
    她也不算"成長股"耶?又如1535過去是成長股 最近5年算是高原期(穩定股)
    如何估其"合理價"?
    版主又提到"價值勝過成長~(Howard Marks)"~可見版主精讀國際理財大師之大著無數 佩服你能"抓到精隨並運用之"
    二修 感謝你的分享與指教

    • 嗨,你好,感謝你的留言!
      首先先謝謝你的讚美,其實我也還在學習階段,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斷學習與修正,一起加油!

      對於你提出的問題:
      1. 景氣循環股
      2. 過去成長股,現在逐漸穩定

      其實我上面是寫說5年EPS平均減標準差。標準差的意義是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標轉差算法舉例來說,如果:
      1. A公司五年EPS:1.8, 2, 2.1, 1.9, 2.2
      2. B公司五年EPS:0.5, 3.5, 1, 3, 2

      兩家公司的五年EPS平均都是2。但很明顯的A公司的EPS每年差距並不大,而B公司差距相對來說就大很多。也就是說A公司5年EPS標準差比B公司小。我用平均減掉標準差的意義就是把標準差當作扣分的項目,標準差越大代表波動性越大,我越沒有把握掌握公司之後的狀況。

      對於你提到景氣循環股的部分,我還是會跟一般股票一律用平均減掉標準差當作預估的EPS。因為我認為景氣循環股獲利的波動普遍很大。走完這次循環後,公司競爭力及獲利能力有沒有改變都還是未知數。所以基本上我我就會把波動大當作扣分,這點跟一般股票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或許大家會覺得景氣循環股如果可以走過循環而獲利不衰退,不需要扣分。我是覺得要判斷他能不能夠挺過循環,需要的是對於該產業很深入的了解,並要能掌握該產業的脈動。而我自認沒有這樣的能力,不敢斷定他能不能挺過循環。所以如果因為這樣而錯過賺錢的機會我也能夠接受。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能力圈的概念。至於如果有投資人確實有能力可以掌握景氣循環股的脈動並從中獲利,當然也很好,不過這就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事情了。當然我也不是說我完全不碰景氣循環股。如果有景氣循環股的財報不錯,並在經過標準差的扣分後,股價還是在本益比15倍以下,那我也可能會考慮。

      另外你說的過去成長,現在趨緩的股票。如果五年內都算是已經有成熟穩定的跡象,那五年平均減本益比的方法應該也算是適用。如果還是不放心,不妨把EPS資料拉長到十年來計算!

      最後還是要提醒,五年平均減本益比的方法對我現階段算是合用,不過不一定適合其他投資人。甚至隨著我的學習於成長,也有可能設計出其他更適合我投資屬性的方法。

      如果還有疑問歡迎繼續討論!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